2007年5月25日星期五

一次灵魂的洗礼

  她是一个联合国和平大使,不过,她倡导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而是人和其他共享地球的动物之间的和平共处。
  
  她就是珍妮.古道尔(Jane.Goodall)博士,一个被誉为动物学界的爱因斯坦的老人。2004年11 月22 日的这个夜晚,复旦的逸夫科技楼一楼报告厅,甚至整个校园,注定会因为这一位老人的到来而不平常。当报告尚未开始时,讲台上,报告厅的过道上,门口,只要是还能站的住人的地方,都被挤满了人,照相机上闪闪的声音不绝于耳,听众的掌声是那样的持久和有力。可能,我们一生中只要有几次这样接近崇高的机会就够了,这是一次赏赐。
  
  "When I was a young girl, I have a dream. My dream is go to Africa to live with animals and write books about them."。珍妮古道尔博士开始了她人生的叙述,与之伴随的,是不停报告厅内拍照声。她讲到了她的童年,讲到了她的梦想,讲到了她的奋斗历程,但是,她没有讲到她获得的联合国所颁发的2001年度甘地--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要知道,这个奖过去曾经有两位人士获得过,他们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那也就意味着她是同他们一样的传奇人物。不用别人的介绍,只需要从她那惟妙惟肖的模仿黑猩猩的叫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眼前这位目光矍铄的老人不一般的来历。
  
  "In order to save enough money, I have to work at a restaurant as a waiter.
  …until finally, finally, finally I have enough money to go to Africa."
  "When I was 23 years old, I waved goodbye to my family and friends, and went on a ship to Africa. In that time, ship is much cheaper than plane."
  
  在她的面前,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推卸的责任呢? 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所以,她在非洲的三十八年野外生涯并不是在进行探险旅游。她家庭没有学费供她读大学,成年后,如她自己说的,是在三个"finally"之后才攒足路费,出发来到非洲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结识了古生物学家利基博士。在利基博士的帮助下,珍妮终于如愿以偿,只身进入坦噶尼喀湖沿岸的黑猩猩栖息地,从而闯进了观察黑猩猩的科学研究领域。然而,仅仅为了能够接近黑猩猩,珍妮就花了15个月!她过的是什么生活了? 全都是非洲大草原那美妙辽阔的景致吗?只要想一想,当人把自己的生活标准降低到和黑猩猩一样时,当你需要长期从地上捡野果吃时,我们就会明白,这种意志不是靠一时的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所能支持得了的。
  
  记得当珍妮.古道尔博士在北大演讲时,有一个女生提了一个这样问题:"如果你只剩下最后一个香蕉,你是把它送给人,还是送给黑猩猩?"
  
  面对这个以小事含大道理的问题,古道尔回答说,她会把香蕉分开,一家一半。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古道尔博士的一个隐喻,意味着人与动物同等重要。因为,在大自然的面前,一个人和一个黑猩猩是平等的!
  
  如果说印度的德莱撒修女的爱心已经超越了民族,宗教和种族的界限,那么,古道尔则不仅超越了她自己的民族,也超越了自己的物种。所以我想,如果真的让古道尔做一个抉择,她会把那根香蕉送给黑猩猩。在我们这个人潮汹涌的世界上,人依靠霸权占据了太多的资源,而黑猩猩的权利却还没有被承认,同样地,其他的动物们平等的权利也没有得到人的承认。
  所以,珍妮古道尔博士虽近古稀之年,也还是四处奔走,不辞辛劳地做"黑猩猩的代言人","黑猩猩的母亲"。尽职尽责的讨回自然界的公道,因为圣经上的这句话:万物生而平等。
  
  她还创立了"根与芽组织"(Roots and Shoots) 。
  
  除了身体力行的四处宣传,她也号召年轻人学会忍耐,学会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而她对于生命的一贯挚爱也促使人类对于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就如同她为"根与芽"这个名字所作的诠释一样:
  
  "Roots creep underground everywhere and make a firm foundation. Shoots seem very weak, but to reach the light they can break open brick walls. Imagine that the brick walls are all the problems we have inflicted on our planet.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roots and shoots,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young people around the globe can break through these walls to make a better world."
  ( 根,在地下四处蔓延生长,扎稳根基。芽看似柔弱,追求阳光却能冲破砖墙。我们在这颗行星上造成的问题就像是砖墙。成千上万的根与芽,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能够冲破砖墙,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
  
  她是一个厌倦人世的人吗?她一生长期与黑猩猩为伴,她似乎就不需要人世的温情?当最后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时:"Who is your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your life?",她
  带着当年的岁月柔情回忆了当她刚到非洲时的一个小伙子:"H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eople in my life. He told me to follow my dream. He was a wonderful companion during the first four months."就像她后来鼓励别人的:" hold onto your dream, never give up".
  
  当我们对身外的事物无动于衷,当我们把环保的行动停留在口中时,感谢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位老人,用她超凡的精神,点化我们,超度我们。



--
欢迎访问我的网页:http://heimberglee.googlepages.com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

古堡、小巷、喷泉装扮着萨尔茨堡的各个角落,这座奥地利的盐城现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很多游客把萨尔茨堡说成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城市,若非如此,相信世界著名电影《音乐之声》也不会在此地拍摄。

萨尔茨堡(Salzburg)在德语中意为盐堡,整座城市沿着蜿蜒的盐河而建。中古时代充满浪漫风情的小巷在雄伟的豪宅之间伸延,高高耸立的萨尔茨城堡和水流湍急的盐河交相辉映,绿树成荫的花园和千姿百态 的喷泉,把这座城市装扮得更加美丽。因此很多游客把萨尔茨堡说成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城市。

  萨尔茨堡老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每年78月间,萨尔茨堡城内一片管弦之声。本市的骄子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和他的音乐,每年都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世界著名电影《音乐之声》中美丽的景色,如今已经成了游客专门前来观赏的胜地。

  ――海尔布伦宫殿

  海尔布伦宫位于萨尔茨堡市以南6公里处,建造于1615年。这是一处早期巴洛克宫殿,花园非常大,面积达60 公顷,里面有各种喷水游戏和机械传动的剧院场景,在欧洲真可谓别具一格。

  海尔布伦宫一直是一处娱乐消遣的地方,无论是当年主教设宴请客,还是今天的游客参观,都会被海尔布伦山间的泉水所吸引,神秘的洞穴内水的游戏,由水驱动的舞台场景,明晦游戏,有谐趣有惊吓,所有这些游戏充满了捉弄,尽管总有人被出其不意地淋个精湿,但仍然是笑语欢声。

  ――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事

  1965年,好莱坞推出了一部以同名音乐剧为蓝本的电影《音乐之声》(由罗杰斯Rogers和哈莫斯坦Hanmmerstein 编剧),同年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5项奥斯卡,其中包括最佳电影奖和最佳剧本奖,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音乐之声》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素材:出生在维也纳的玛丽亚厍彻拉是萨尔茨堡修女山上本笃会修道院的一个修女。她被派到特拉普男爵家照料 7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不久,男爵与玛丽亚相爱,成为夫妻。30年代初,玛丽亚和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家庭合唱团,在奥地利巡回演出。1938年,德国并吞奥地利,男爵一家经历千辛万苦,凭借着唱歌,一路逃亡到美国。1941年,男爵一家在美国买了一片农场。如今,他们经营着一家酒店。

  如果您想知道揣伯一家在美国的生活,请看网站www.trappfamily.com。在《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中,朱利叶安德鲁扮演的"玛丽亚"和克利斯多夫普鲁默扮演的"揣伯男爵"带领着一批孩子们的电影使成千上万名观众留下了热泪。电影里的许多场景如今仍然历历在目。

  米拉贝尔花园素来以美丽的景色著称。拍摄《音乐之声》当然会选择这个场景。在这里,朱利叶和孩子一起欢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列奥波特皇冠宫殿(SchlossLeopoldskron)在电影里被当作揣伯的家。岩石骑术学校是克利斯多夫普鲁默在出逃之前演唱影片主题歌"雪绒花"的地方,这里如今是萨尔茨堡艺术节的演出场地。

  另外,萨尔茨堡郊外的一些旅游名胜也是拍摄《音乐之声》的场所。在海尔布伦宫的花园里,至今仍然保留着作为音乐之声道具的园亭。

――《平安夜,圣诞夜》的诞生

  在萨尔茨堡西北20公里处,有一个小镇名叫欧本多夫。镇上的小教堂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1818年的圣诞节将近,可是教堂里的风琴坏了,束手无策的牧师摩尔请小学教师格尔巴为自己的歌词谱了曲,然后在圣诞夜用吉它伴奏演唱了这首歌曲,这就是今天被全世界咏唱的著名圣诞歌曲《平安夜,圣诞夜》。

  第二年春天,修理风琴的师傅把这首歌带到奥地利的西部,歌曲便不迳而走。如今,欧本多夫的小教堂已成了游客参观的场所。(地址:Stille-Nacht-Platz 7, A-5110, Oberndorf bei Salzburg ;电话:+43/676/6375219)  

附:《平安夜,圣诞夜》歌词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1.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All's asleep, one sole light,
  
Just the faithful and holy pair,
  
Lovely boy-child with curly hair,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2.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God's Son laughs, o how bright.
  
Love from your holy lips shines clear,
  
As the dawn of salvation draws near,
  
Jesus, Lord, with your birth!
  Jesus, Lord, with your birth!

  3.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Brought the world peace tonight,
  
From the heavens' golden height
  
Shows the grace of His holy might
  
Jesus, as man on this earth!
  Jesus, as man on this earth!

  4.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Where today all the might
  
Of His fatherly love us graced
  
And then Jesus, as brother embraced.
  
All the peoples on earth!
  All the peoples on earth!

  5.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Long we hoped that He might,
  
As our Lord, free us of wrath,
  
Since times of our fathers He hath
  
Promised to spare all mankind!
  Promised to spare all mankind!

  6.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Sheperds first see the sight.
  
Told by angelic Alleluja,
  
Sounding everywhere, both near and far:
  
"Christ the Savior is here!"
  "Christ the Savior is here!"



--
欢迎访问我的网页:http://heimberglee.googlepages.com

2007年5月15日星期二

“亲爱的孩子”摄影展


摄影师邬拉莱姆博格用了三年的时间筹备她的摄影作品展"亲爱的孩子",热情而动人地描绘了"瑞典新好男人"以及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她的照片 不仅是对" 妇女运动之子"的一种赞美,也为性别平等的讨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莱姆博格认为,只有当男性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时,女性才能真正在职场上实现性别平等。


自从2001年上半年瑞典担任欧盟伦执主席国以来,这一摄影展就在瑞典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的支持下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成功地展出。性别平等问题已渐渐提升到政治议程上来,在瑞典如此,在他国也如此。


摄影师邬拉莱姆博格已有三十年的从业经验。"亲爱的孩子"是她最新的摄影展,以"瑞典的男性,儿童以及性别平等"为副标题,自2000年来在世界各国巡回展出。


"父亲们,以及他们眼中的孩子……"


格莱格,阿萨的父亲:


我们这些成年人,必须永远牢记,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我们必须突破文化上的固有模式,努力保持那种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孩子们有权利获得幸福的生活。


庞图斯,威廉和瑞贝卡的父亲:


我最幸福的时候,是每晚临睡前,孩子们爬到我腿上来拥抱我。一切都如此温暖,如此令人安心。我希望能永远有这种感觉。如果你的孩子靠近你以寻求这样的接触时,我猜你就是个成功的父母了。我希望当我的孩子需要时,他们能永远这样来亲近我,无论他们要的是爱,还是买啤酒的钱。


迪恩,庞图斯的父亲:


为人父,意味着成长和承担责任。庞图斯出生后,我的生活就此改变了。我要帮他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可以为自己的生活作决定的人。


安德斯,乔和英格瑞德的父亲:


如果你上大街游行,呼吁世界团结,那么你也应该准备好在家里搞团结,为了孩子而担起责任来。如果那些有决策权的男人都能和孩子们亲近的话,这将是个不同的世界。


安德,汉娜的保育员:


汉娜喜欢在水里玩。她不怕水。她敢在水里放手。我是她的保护人,她也给了我很多的回报。和汉娜在一起的时候,我懂得了耐性的意义,它训练了我,也平息了我的烦躁情绪。当我的儿子克莱出生时,这些所得都教会我怎样作好一个父亲。


罗伯特,英娜兹的父亲:


为人父是生活中最美妙的事情。这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真高兴有了英娜兹。我等不及想请亲子假,我每天数着日子,盼着能整天和她在一起。


汉宁马克尔


<"Children need models, not critics.">


"孩子需要模范和偶像,不需要批评家。"


约瑟夫裘伯特,1754-1824


<"One of the greatest crimes of all, is when people forget that they too were children once.">


"人类最深重的罪孽之一,就是他们忘了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我的观点


25年来,我一直在世界各地拍摄女性的照片。我到过60个国家和地区,走遍了五大洲。我出版了有关女性的书籍,举办过女性摄影展,写过有关女性受劳役、受奴役和受压迫的报导,也介绍过世界上最富有的和最贫穷的国家里女性的境遇。所有这些都让我认识到一个问题 �D�D如果男性角色能得到改变,男性能和女性一起共同承担家庭责任,那么女性的生活将会得到改善。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参加了妇女运动,努力为女性争取工作权、争取同工同酬,争取优质日托所的普及,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在那个时代,这些目标是颇受争议的。而现在,我们的社会已步入一个新时代,这个社会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当初我们梦寐以求的那种对自己的和他人的孩子负责的男性,真的出现在当今社会中。就在大街上,我就能看到这样的男性,他们是年轻的父亲,是瑞典七十年代妇女运动的儿子们。我看见这些年轻的父亲早晨送孩子去托儿所,下午接孩子放学回家。我看见祖父们满脸骄傲地向人们介绍他们的孙子孙女,就好像从前男人们骄傲地向人炫耀新车一样。对于瑞典的现代男性而言,像现代女性那样把孩子看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件很自然的事,而且,他们也把孩子看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生活重点。


  邬拉莱姆博格


  摄影师






男人也有孩子:瑞典的父亲们


Men have babies, too


男人也有孩子


1974年瑞典开始实施父母保险制度,这使得父母双方可以自由分配时间,分别请带薪

亲子假。虽然不少父亲的确利用这样的机会,请假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但是这样的父亲还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有人提议在父母保险制度中引如配额制,专门为父亲们保留一定的时间,比如一个月就是留给父亲用的。这项关于亲子假配额的提议不断地在各种政治讨论中被提到,但直到几十年后才为此召开听证会。当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步入政坛时,我对这种强制性的父亲假期嗤之以鼻。我认为每个家庭都应对其家庭内部事务有自主权,应该自行决定双亲各自该请多久的亲子假。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情促使我完全改变了原来深信不疑的观点。


一方面是孩子的原因。从一出生,孩子就有权利得到父母双亲的照顾。很多男人声称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关注,并以此逃避作父亲的责任。我也不例外。当我自己的儿子出生后,我也是个这样的父亲。作为瑞典自由党的领导人,我的工作决定了我不可能离职几个月,至少当时我是这么想的。


从一生的长远观点来看,这种想法当然是胡说八道。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你总能找到顶替你的人。但是,没人能顶替你为人父。该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你的价值观。


另一个原因和劳动力市场有关。我认为,如果在家庭内不能实现性别平等,那么在就业领域上,永远不可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如同工同酬权和在劳动力市场内享有同等影响力。在父母亲之间分配亲子假的时间,就是实现家庭内平等的一种方式。


此外,雇主也应该认识到,父亲和母亲一样,也有孩子。人们总觉得,母亲们呆在家里照顾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直到现在,还有很多雇主认为,准许男性雇员请亲子假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几年前,我女儿在为期几个月的求职过程中,每次面试都会被问到,何时会成家生子。我不知道男性求职者会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看来要让雇主们认识到男性也会有孩子,还需要多点时间。


1994年我担任瑞典社会部长,提出在父母补贴制度中,应规定父亲独享一个月的带薪亲子假,而母亲们也同样有一个月专署亲子假!这是个颇有争议的提案,但最终还是被瑞典议会所采纳。 2002年,政府延长亲子假一个月,而这第二个月,也是专为父亲们保留的。看来这事越来越有希望了!


  本特威斯特博格


  瑞典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社会部长兼副首相,1991-1994



The Swedish parental insurance system

瑞典的父母保险制度


1974年瑞典开始实施父母保险制度,即给予父母双方带薪假期以照顾孩子,并且承诺能重回原工作岗位或类似的岗位。带薪亲子假时间也逐年增长。从 1970年代初开始,女性求职者涌入招聘市场,很快,瑞典的女性就业率就基本和男性持平。父母保险制度和其他一些改革同时进行,正是为了保证父母能更好地结合有偿工作和父母职责。这些改革措施包括由市府开办托儿所,以及低龄儿童的父母可以缩减工时等。


父母保险是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由所有雇主支付。父母保险包括请亲子假享受的父母津贴和临时父母津贴等。


目前,父母津贴发放时总共为480天,可以在孩子出生或被领养当日起至孩子年满八岁期间的任何时候申领。480天中的390天即13个月中,父母可以得到的补贴由请假而损失的工资折算。社会保险办公室发放的津贴为该从业者总收入的 80%以上,某最高限额以下。2004年父母津贴的最高限额约为每月24,000克朗(相当于2,640欧元)。在余下的90 天即3个月中,每人每天的津贴为固定的60克朗(相当于6.6欧元)。无收入的父母在390天内的津贴为每人每天 180克朗(相当于19.8欧元)90天内依然为固定的60克朗(相当于6.6 欧元)。对于多胞胎的父母,政府给予额外的补贴天数。父母津贴所得需纳税,并且和养老金计算相联系。


原则上,父母应平分亲子假期时间,但任何一方都可以"放弃"自己的亲子假,让给对方,但双方都必须至少休满60天假期。这60天通常被成为"爸爸月" ,因为1995年刚开始这项政策时,政府特意为父亲们规定了一个月的时间作为亲子假,到了2002年又延长至两个月。母亲们仍然比父亲们更多地请亲子假。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没能请足亲子假,那么他们也得不到那些假期的父母补贴。单亲父母同样完全享有480天的亲子假期。


临时父母津贴和上述的父母津贴属同等级别,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获得。其一,父亲有权在孩子出生前后10天内请假并获临时父母津贴,现在越来越多的父亲们会为陪妻子生育而请假。其二,12周岁以下儿童的父母在孩子生病期间可以留在家中护理孩子,并享受临时父母津贴,法律规定,一年当中,每个小孩(12周岁以下 )每年有60天此种亲子假。当孩子生病时,父亲明显更愿意请这种临时亲子假(而非常规亲子假)以便留家照顾孩子。    


请亲子假的职业男性


我的研究领域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环境。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我着重研究父亲、家庭和父母保险制度。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博士论文中讨论了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角色与作用。


起初,我重点研究父亲是怎样影响孩子的。由于父亲角色受到质疑,因此我当时强调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日后的研究中,我渐渐开始关注其他的研究角度。从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出发,我的研究从父子关系转向家庭成员间相互影响和依存的复杂关系网。目前我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家庭中,父亲角色各有不同,其影响也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并且从整个社会来看,父职的社会建构也由于时代和社会性质不同而变化。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课题是外部因素如何影响父母对家庭的投入,以及父母之间家庭角色的分配。目前,我和美国社会学家琳达汉斯(Linda Haas)正一起研究瑞典各主要企业对亲子关系和亲子假的态度。这些公司如何看待父亲在家庭中的责任?这些公司是否会因此受到困扰?或者,这些公司公司是否把家庭和工作认为是两个完全可以分离的实体?


1996年我们调查了200家大公司对男性雇员请亲子假的态度。结果不容乐观。虽然瑞典有世界上最慷慨的父母保险制度,但 200家企业中只有六家明确表示支持男性员工请亲子假以积极承担家庭责任。这六家公司都认为,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和谐关系对员工的精神面貌很重要,公司有责任给予员工更多的机会以协调此工作与家庭二者之间关系,积极鼓励男性员工在规定的一个月父亲假期以外,再请更长时间的亲子假。


被调查的200家企业中,有三分之二的公司对家庭-职业问题采取中立态度,或表示如果对公司有利就支持。这些公司考虑问题不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而是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男性员工在公司里的地位是个关键因素。如果公司信任他,并希望在他身上投资,那么公司愿意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协调家庭和工作,如采取兼职工作制或请较长时间的亲子假。


那些表示中立的公司对亲子假没有特别的应对方式。原则上,这些公司赞成男性员工兼顾工作和家庭,但公司也意识到,员工的这种行为将给公司带来一些实际操作中的困难。这些公司认为,家庭生活不应该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但亲子假又是法律赋予每个员工的权利。


第四类公司是所谓"传统型"公司,消极反对亲子假政策。约有30%(60)公司属于这一类。公司并不反对男性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只要不影响工作表现就可以。公司中的某些特定职位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充分履行家庭义务的。公司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使雇员更方便地兼顾工作与家庭,从而使这一义务完全落在了员工个人和他的家庭身上。公司只强调员工必须完成工作,强调员工对客户和同事都肩负着责任。


总体说来,公司对男性雇员希望兼顾工作和家庭的态度,和许多家庭在平等问题上的讨论颇为相似。公司原则上表示支持亲子假,但在政策实施时却有很多限制和例外。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能明确表示公司的态度是否对男性兼顾工作和家庭造成相应的困难,因为这取决于各个公司本身,或者说更多地取决于男性雇员本人。如果他是公司的重要员工,或者公司很希望他继续供职,几乎所有公司都会积极为他找到他所能接收的方式来平衡家庭和工作。


瑞典的公司似乎并没有强烈反对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庭义务,因为公司都没有反对亲子政策。但另一方面,很少有公司会对此加以鼓励。如果家庭事务分担不公,女方和男方都可能迁怒于男方的雇主。而公司为了逃避此间的责任,往往以家庭事务是家庭成员的责任为借口。这样,家庭和公司就成了彼此的"替罪羊",双方都不必为就男女双方平衡工作和亲子义务而负责。


虽然如此,越来越多的公司最终还是认识到,积极对待亲子假期,对公司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在这方面走在最前列的瑞典公司包括爱立信(公司为员工提供的亲子假薪金为全职月薪的80%90%)ABB(公司取消了亲子假期间的最高收入限制 ),和福克森保险(公司为男性员工提供三个月或以上的带薪亲子假,并一次性补贴亲子假期间累计损失工资的150%)。采取这样的政策,当然有利于公司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因为媒体将对此广为宣传。同时,雇主们也发现,积极顾家的男性员工变得更富于人情味,而且能在工作中同一时间完成多个任务,这一点往往是女性擅长的工作方式。同时,男性员工们也不再对工作中的压力过分敏感。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能很好得兼顾家庭生活和工作而感到愉快,这种心态将最终也使公司受益。


  菲利浦


  心理学教授


  哥德堡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供稿:瑞典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






热门留言板:两性平等,男人是否也应该放产假


休产假、坐月子,古往今来一直是女人的专利。男人这个群体,似乎只是奔波和打拼的代名词。然而究竟怎样才算是体现两性平等�t当女性争取男女平权,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争取原本只属女性的"权益"――分娩假。


不光是欧洲,亚洲的部分国家也开始立法,通过待产假和育儿假等特殊的假期,让男人也享受与承担养育孩子的"陌生感觉"。其背后的含意绝非让男性有正大光明的借口偷懒,也有打破昔日"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定型,让男性承担育儿责任的考虑。


其次,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作生活的快节奏。男人在个体生命的发展中所付出的艰辛、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所经受的煎熬、在社会义务与家庭职责上所承担的沉重,较之以前也增强了无数倍。当我们把关怀的目光投向这群一生下来就被戴上"坚强"铠甲的男子汉时,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乎成为男人惟一标志的铠甲有时对于堂堂七尺须眉也是一种沉重的压力。

最近又有不少声音提出,男人同样脆弱,男人也更需要人文关怀。而给男人放产假,不但可以体现人文情怀,更可以让夫妻双方在孩子出世的特殊情感期间共同体验与休息,感受爱的平等与融洽。你对此如何看?

--
欢迎访问我的网页:http://heimberglee.googlepages.com

永久的辉煌―雅典卫城(下)

没有人能比伯里克利本人更强烈地感受到神庙将使雅典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在雅典阵亡将士悼念会上,他发表讲话说:" 这些人,你们的儿子和丈夫,阵亡了。但是请想一想他们是为什么而死的。他们是为雅典而死……"

这些雕刻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们也记录着雅典人的历史,重申着他们在宇宙中的地位 ……  

  今天帕台农神庙矗立于雅典卫城废墟之上,它古典的外表掩盖了它的真正用途。

  在圣殿巨大的铜门背后是雅典的宝库。菲迪亚斯创造的雅典娜的巨大雕像矗立在这个宝库中央,它高11米,肌肉用象牙制成,而铠甲则用纯金打造。

   杰弗里赫尔威特(俄勒冈大学古典艺术历史学家):

  "据史料记载,仅用于这个雕像的黄金就有4044塔兰特。塔兰特是古希腊的重量单位, 1塔兰特相当于26公斤。"

  按照今天的黄金价格,雅典娜的铠甲价值800万英镑。在雅典娜和常驻卫队的护卫下,雅典的其他财宝也储藏在这里。这些财宝常常以献给女神献物形式捐给雅典城。巨大的雕像以及使伯里克利的雄心变成现实的那些财宝早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最伟大的财富,帕台农神庙精美绝伦的雕刻却遗留下来。

  杰弗里赫尔威特:

  "我认为把帕台农神庙称为雕刻家的殿堂确实是一个最合适的概括。首先,从雕刻作品来说,它的作品 是最丰富的,比以往希腊任何建筑中的雕刻都多。"

  当时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负责监督帕台农神庙中雕塑的各个细节。他利用每一个机会对整个建筑进行修饰。

  这些雕刻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们也记录着雅典人的历史,重申着他们在宇宙中的地位。这些雕刻中保存最为完好的现在都保存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中。其中包括帕台农神庙顶柱过梁与挑檐之间的部分雕带,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浮雕,厚约5 厘米,细节之精美令人惊叹。


   伊安詹金斯(不列颠博物馆馆长):

  "帕台农神庙雕带是希腊艺术鼎盛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好的雕刻,现在人们对它的精美都惊叹不已,当然在它的创作年代也一定如此。而且这套艺术品规模之大也令人惊叹的。它高约1 米,沿神庙的四周走一圈,约160米。

  雕带中最值得称颂是骑兵队伍,这个队伍占据了南北两面墙的大部分空间。伯里克利上任之初,骑兵队伍只有300人左右,但到他去世时,骑兵队伍增加到了1000人。摆在设计雕带的菲迪亚斯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表现 1000名骑兵疾驰而过时的激动场面,同时又能表达骑兵的雄姿与神韵。菲迪亚斯使用的手法之一是在雕带中每隔一段设置一个作为标志的人,来表示骑兵部队是以列队行进的……"

东山花(译注:"山花"指希腊式古典建筑正面出口门廊顶上的装饰性三角形山头)表现的是雅典娜的出生,是外墙中最突出的部分。这里的雕刻大部分都被破坏了,但是尚存的片断使我们窥见到原始作品所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力。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原作还涂有各种颜色,它抓住了雅典娜出生的一瞬间。四匹马拉着太阳神赫利奥斯宣布了新一天的开始。马拉战车的雕刻在一个锐角内,在另一个对应的锐角内则是它的镜像雕刻。

  伊安詹金斯:

  "为了与在山花内升起的太阳神赫利奥斯的马车相平衡,月亮女神的马车被安排在地平线下。这是她的四匹马中的一匹。我们可以看到雕刻师把马面部的不同部位表现得多么精细:清晰可见的两层穗状马鬃,脖子上的大块肌肉,板状颧骨和辔头。但是这匹马与赫利奥斯的马不同,这匹马非常疲惫。它拉着月亮女神在夜色中奔跑了一整夜。它的鼻孔喘着粗气,血管突出,眼球鼓胀,耳朵后竖,它正在做最后一次努力准备结束一天的劳累回到马厩安歇。 "

  帕台农神庙四周的墙上,很多雕刻表现出希腊传说中的许多关键时刻。

  伊安 詹金斯:

  (译注:"三槽板间平面"是指陶立克柱式檐壁上两块三槽板间的空间,常有石头雕饰)

  "我现在站在一块三槽板间平面的石刻旁,这块雕刻是高浮雕,是神庙周边柱子上方的92块雕刻之一。帕台农神庙的三槽板间平面石刻表现的都是神话中的战斗场面。在神庙的南边,这一块就取自南边,半人半马的怪物与拉庇特人们进行恶战。拉庇特人是住在北希腊色萨利附近的一个民族。在这里,这个男人倒在地上,仰卧着,显然正在死去,而这里,这个半人半马的怪物后腿直立起来,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向空中挥舞着拳头,你可以看到被它杀死的那只豹子的皮,它象征着半人半马怪物的野性。 "

  这些雕像有两种意义。山花雕像和骑兵雕带表现了对雅典娜的忠诚和军事的强大,而战斗传说则告诫雅典人不要忘记他们所经历的野蛮的历史。伯里克利要建一座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用以庆祝胜利和雪耻,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希腊历史学家普卢塔克在他的关于伯里克利的传记中记述了雅典卫城对雅典公民的影响。

   雅典卫城遭到威尼斯人破坏后,在接下来的200年间又遭到了遗弃与文化劫掠之灾……

  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工程的进度。按照一般的情况,人们认为这个建筑群中的每一项建筑都会用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完成,可它却在一届政府内全部峻工。因此工程的进度令人惊叹,这样复杂的工程竟然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现在每一项建筑都算得上古建筑了,可是现在看上去还是那样新,如同新建的一样。

  但实际上,这段辉煌的时期持续的并不长。工程开工20年后就停了下来。公元前434年,与斯巴达城邦的内战加剧,雅典卫城无法彻底完成。

山门脚下这些未完成的石头表明工程是在哪个阶段开始削减的。5年之后,伯里克利死于一场瘟疫,这场瘟疫夺去了雅典很多人的生命。公元前404年,雅典最终被斯巴达人攻陷,黄金时代结束了,短暂的民主时期也一去不复返。此后雅典再也没有铸造如此的辉煌。

  罗马帝国吞并希腊后,雅典卫城被保存下来,成为人类伟大建筑成就的丰碑。但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帕台农神庙被改为教堂。为了抹去异教的历史,许多雕刻被污损了。

  后来雅典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基督教堂随之被改为清真寺,寺旁还设置了尖塔,雕像遭到进一步污损。虽然苏丹用这座建筑作为他的女眷的内室,但厄瑞克忒翁神庙里的女像柱面部都被涂掉了。
然而,经过1000多年各种战乱与动荡的破坏,雅典卫城仍基本保持原样。

公元1687年,奥斯曼人与威尼斯人交战,威尼斯人包围了雅典。奥斯曼军队把火药贮存在了他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即帕台农神庙内。 924日,威尼斯将军弗朗西斯科莫里辛把炮口对准了帕台农神庙。炮击从中午到傍晚连续不断,有800多发炮弹直接击中目标。最后不可避免的事终于发生了:一发炮弹穿透屋顶,击中了弹药库。顷刻之间帕台农神庙被炸得面目全非,无法修复。

  在以后的300年中,随着考古学和修复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揭开了雅典卫城的建筑奥秘。今天文物修复者正从空前的深度上揭示着这些秘密。

  雅典卫城遭到威尼斯人破坏后,在接下来的200年间又遭到了遗弃与文化劫掠之灾,一些大理石甚至被碾碎做水泥。但到 19世纪初,人们对古典建筑研究的复兴使雅典卫城又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到这里来旅游的北欧贵族日益增多,数以百计的雕塑碎片被他们顺手拿走当作纪念品。

  1801年,土耳其人批准英国大使埃尔金伯爵拯救雅典卫城的艺术品。于是埃尔金伯爵着手把雅典卫城的艺术品大批运回英国。山花上的雕刻、骑兵雕带和半人半马怪兽的恶战场面的雕塑都成为他收藏中的珍品。仅运费一项就花了埃尔金伯爵 75000英镑,相当于今天的300万英镑。

  他雇用了一名意大利风景画家乔瓦尼卢切里为他选取雕刻品。卢切里在他的信件透露了埃尔金在他的所谓的艺术品抢救工作中的野蛮行径。后来,一位出于善意但技术外行的考古学家加剧了卢切里造成的破坏。

1902年,文物修复者决定更换已经用了许多世纪的工字型的铁条固定器。这些替代品在20世纪被认为是可靠的保护措施。但实际上,几十年之后它们就锈蚀了,它不是保护,而是破坏了大理石。这种愚蠢的行为说明了古代冶金术的先进。古代的铁固定器采用了两种不同强度的铁,把它们打在一起,外面再加上一层铅以防止锈蚀。 1902年的文物修复者还没有达到这种工艺水平。

  今天尼古拉斯托加尼德斯和他带领的工作队正在用钛金属固定器替换20世纪生锈的固定器。这种新的固定器不会生锈,其抗断应力与原来的完全相同。遇到地震时,是固定器断裂而不是大理石。

  修复工作中出现的另一个差错是,一位考古学家把这根柱子进行拆卸,以修复它表面的裂纹。修复完毕后当把石鼓部分重新砌好时,他把次序搞错了,结果破坏了原来的美。

 这些错误百出的修复工作迫使今天的考古学家对雅典卫城遗址上的每一块石头都进行了重新考证。对7万多块大理石进行了编号登记,文物修复工作人员现在清楚了每一块石头所属的位置。他们对雅典卫城了解越多,原建筑师们的天才也就越发显示出来。那是 1000位无名工匠的杰作,他们不用灰浆或水泥,完全用自己的双手树起了这座人类建筑史上的丰碑。要把这些建筑保存下去,文物修复者必须有同样的精确性,这对现代技术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破损部分先制出石膏模型,再根据这些模型用机器雕刻出遗失部件的复制品,然后再造出大理石的三维镜像。在机器难以完成时,他们就必须用手工雕刻。经过一番努力,一块完全合适的部件生产出来了,在雅典卫城的拼图上又添上了一块积木。然而,雅典卫城又遇到了前所未的一种威胁,这种威胁正在使修复工作归于失败。

  埃尔金的盗运,战争的炮火和宗教的冲突,这些种种破坏与现在的酸雨相比都黯然失色了。这种现代人为的灾难所造成的破坏在对雅典娜奈克神庙的破坏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随着酸雨对大理石的溶解,用脚手架支撑着的雅典娜奈克庙可以说正在分崩离析。这座象征着胜利的庙宇,现在由于受到人类的破坏而形象怪诞,失魂落魄。如何阻止这种破坏,日前文物修复者尚无良策。有人提议在整个遗址上覆盖上一层薄薄的硅,但是无法确定这种措施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因此眼下雅典卫城的石头仍然裸露着。每年雨水都要把雅典卫城的历史冲刷掉一层。如果不能尽快解决酸雨的冲击,雅典卫城将永远消失。

  没有人能比伯里克利本人更强烈地感受到神庙将使雅典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在雅典阵亡将士悼念会上,他发表讲话说: " 这些人,你们的儿子和丈夫,阵亡了。但是请想一想他们是为什么而死的。他们是为雅典而死,雅典这个城邦号召它的人民成为公民,而不是臣民;它崇尚哲学、科学和理性,它让自己的人民既尽义务又行使真正的人的权利,从而生活得幸福快乐。未来的世界将对我们感到惊奇,就像当今的世界对我们感到惊奇一样。 "

--
欢迎访问我的网页:http://heimberglee.googlepages.com

永久的辉煌―雅典卫城(上)

永久的辉煌―雅典卫城(上)

2000 多年以来,雅典卫城一直是雅典市最壮美的风景。战争的破坏,宗教的亵渎,文化的掠夺,这一切都无法减弱它的魅力。在卫城这块废墟里埋藏着希腊黄金时代的理想,苏格拉底的哲学,和毕达哥拉斯的几何学。这里也是民主的诞生地,帕台农神庙的所在地。是西方文明中影响最大的建筑。

建筑学家:迈克尔格雷夫斯

  这是当时最伟大的城市公共建筑,当时的雅典极为强大,有财力、有海军,什么都有,工匠们可以做 他们想做的一切。当这些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不仅互相竞争,也在竞争的基础上互相协作,其目的就是要在艺术上达到最高水准。他们一直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一个艺术家媲美,他们要向世界表明,他们不逊色于任何人,绝对如此。

  雅典卫城的宏伟构想与建筑资金来源于一场战争――那是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海战。公元前480年,雅典被似乎势不可挡的波斯帝国征服,变成一片瓦砾。在海上,波斯帝国的 800艘舰船追赶着节节败退的希腊舰队,而希腊舰队在数量上绝对处于劣势。

  在那场不可避免的决战前夜,一只象征着希腊保护女神雅典娜的猫头鹰从夜空飞过。

  被这一个吉祥预兆所鼓舞,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勇敢地冲向波斯舰队,把波斯舰队打垮。这是希腊海军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一次海战,共击沉敌舰200多艘,而自己只损失了 40多艘。从此波斯的威胁被解除了,这一出乎意料的胜利为希腊及其盟国带来了一个新的稳定时期。从此,希腊的黄金时 代开始了。

  爱琴海的城邦国家组成了一个永久的联邦,叫做得提洛斯同盟,用以捍卫新独立的希腊联邦。而雅典的伯里克利毫无争议地成为这一同盟的领袖。他的雄心就是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雅典帝国。建设雅典卫城则成为伯里克利权力运作的一个重要砝码,他要用它来展示雅典在新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公元前 447年,他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雅典帝国的建设。他把三位具有独特艺术才能的人召集在一起――他们是雕刻家菲迪亚斯、建筑师伊克蒂诺斯和卡利克拉特。

  他们集思广益,设计了多座复杂的庙宇和公共场所。这些建筑将按照古典的风格建造,但其规模和完美程度将超过以往。雅典卫城的入口象征着世俗与神界的分界线。从这里通过精美的台阶,就可以来到一座叫做"山门 "的大门。

  在北边,他们要重建以古雅典国王厄瑞克透斯命名的厄瑞克忒翁神庙。据诗人荷马称,厄瑞克透斯是雅典娜的养子。厄瑞克忒翁神庙充满了神话与传说,是宗教气氛最浓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可以祭拜掌管雅典人生活的各路神仙。

  在南边,与厄瑞克忒翁神庙遥相对应的是帕台农神庙。"帕台农"在希腊文中是"处女屋 "的意思。把这座神殿用来供奉雅典娜女神和当作一座宝库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座建筑群的最后一座是雅典娜奈克庙。这座神庙俯视着萨拉米斯海湾。在这里,希腊海军曾大败波斯舰队。"奈克"在希腊语中是 "胜利"的意思。

伯里克利的雅典卫城是雅典生活的中心。宗教仪式从山门开始,在厄瑞克忒翁神庙进入高潮。祭坛上,数以百计的牲畜作为供品,供奉着雅典娜、波塞冬和宙斯诸神。体育比赛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在林木茂盛的山坡上人们进行着野餐和宴会。年轻姑娘利用这个机会进入男人社交圈。广场上的阅兵式显示着希腊军队强大。

  在雅典娜奈克神庙里供奉着希腊的阵亡将士,也祈求战神保佑雅典城的战士。

  雅典娜奈克神庙有自己的台阶,雅典人可以不必通过山门而随时到这座庙里来。雅典卫城的每一个细节,从石工、雕刻到彩色装饰都将是最精美的。而建造雅典卫城的宏伟计划并不是伯里克利一个人说了算,它要经过许多人的协商。

  俄勒冈大学古典艺术历史学家:杰弗里 赫尔威特

  伯里克利提出的整个建筑计划以及每一项具体工程都必须经过民主大会的批准,因此,虽然雅典卫城的建筑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伯里克利一个人的主意,但它是一个民主决策的结果。

  雅典民主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发展起来的。凡是父母均为雅典人的自由男子,均有资格成为雅典公民和在民主大会上投票。虽然这种民主只赋予了少数人,也就是全体50 万人口中的4万名男子,但它是一种纯粹的民主,即国家的每一项决策都在公民大会上投票表决。投票制度很简单:黑石子表示反对,白石子表示赞成。

  开始公民大会反对伯里克利建造雅典卫城。因为公民们对所需的巨额资金感到不安。对此伯里克利称他可以自掏腰包,但如果那样的话,整个建筑必须用他的名字命名。经过他这么一虚张声势,反对派垮掉了。从那时起,花再多的钱,投入再多的人力,也没有人反对了。

  雅典卫城成为雅典市民值得骄傲的象征,帕台农神庙则是这一辉煌的顶峰。10年前,奥林匹亚也曾为宙斯建立过一个巨大的神庙。而此次,雅典的荣誉和伯里克利的雄心将使帕台农神庙的规模更大。它的地基就选在曾被波斯人夷为平地的原帕台农神庙的废墟上。

  伯里克利的帕台农神庙成为一座有史以来最堂皇的建筑――一座适宜于供奉女神的宫殿,一件在几何学和平衡上举世无双的杰作,使雅典一扫先前的耻辱,成为永久的胜利者。

在伯里克利的安排之下,雅典大会投票通过了所有关于雅典卫城的建筑方案,以表达他们对革命社会的崇敬。整个建筑群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为具有象征意义。

建筑学家:迈克尔 格雷夫斯

  建造雅典卫城的大理石为本地所产。纯白色的大理石表示纯洁的社会,这是一个纯洁的民主社会。

  大理石的采石场位于希腊的彭代利孔山,距建筑工地约20多公里。如同切割钻石一样,采石时是利用岩石的裂缝来将其劈开。从山上撬下一块重 40吨的巨石头需要10个人10天的工作量,而采下来的石料只有50%用于建筑。为建筑雅典卫城,从彭代利孔山共开采了18万吨的大理石。采石场只是按要求凿出毛坯,最后的加工要在雅典卫城工地上进行。

  在工地上,技艺精湛的希腊石匠用技术而不是水泥灰浆创造了这一建筑奇迹。整个建筑是靠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精确咬合以达到坚固与耐久程度的。一些石块之间的缝隙只有一毫米的二十分之一。现在的这些黑线不是裂缝,而是2500 多年以来细菌留下的污迹。要想看清石头之间接合处的缝隙,需要放大60倍。

  每一块石头都是通过狭糟连接在一起,然后用工字型的铁条固定。雅典卫城的整个建筑就像一个巨大的三维拼图,所达到的精确度之高前无古人,也后无来人。

  雅典人选用了大理石作为帕台农神庙的唯一建筑材料,他们决心用自己的本领在这里矗立起一座举世无双的建筑,这对希腊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严峻考验。说来令人惊奇,在整个建筑过程中,他们根本就没有我们称之为施工图的东西。

  而他们使用的是一套几何学定律和法则。对黄金时代的雅典建筑师们来说,对几何学的掌握就是掌握了神奇,掌握了大自然的奥秘。雅典卫城可以说是对卡利克拉特和伊克蒂诺斯超凡智力的赞美。

  伦敦帝国学院数学教授:季米特里奥斯 帕帕耶奥尔尤

  雅典卫城表现出希腊数学的成熟,也表现出他们对几何学的重视。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因为它为逻辑学与数学奠定了基础,使我们能够把它作为探索未来的工具。

  雅典卫城的建设者们把这个建筑群作为几何学的最好的实践,同时也在这里表达了他们的宗教信仰。泛雅典节是雅典宗教年历中最神圣的节目,在庆祝活动达到高潮时,人们可以看到宗教传统与数学的联系。活动结束时,雅典群众从雅典城外的田野出发,开始了盛大的游行。他们向雅典卫城进发,少女们手捧着覆盖在雅典娜雕像上的大披肩,祭祀用的牲口走在队伍的两旁,还有骑兵护送。连续五天,游行队伍越来越壮大,直到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进来。

  游行队伍最后登上了山门的巨大台阶,通过大门进入雅典卫城的圣地,集中到建筑群的中心,而整个建筑群的布局都是根据这个中心来确定的,它正好落在东西方向的太阳轴线上。卡利克拉特和伊克蒂诺斯把每一个重要建筑都建在从这个中心点向外的辐射线上,而这些轴线不是随意确定的,它们遵循着希腊人的神圣的十二等份制。该体制把 360度的宇宙分成12个等分,每个等分为30度。雅典卫城的建筑都被安排在这样的框架之内,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伦敦帝国学院数学教授:季米特里奥斯帕帕耶奥尔尤

  一个观察者如从一个恰当的角度向外望去,在这儿也就是从山门望去,就可以看到各个建筑全景的四分之三。这是人们所能看到的最大的表面积,也就是从这一点。

  12等分体制也体现了宗教意义。毕达哥拉斯的信徒们认为60度角是雅典娜的象征。在 60度角内既包含了帕台农神庙,又包含了厄瑞克忒翁神殿。雅典娜的几何体制,等边三角形也直接用在了雅典卫城的布局。通过几何和宗教象征意义的奇妙结合,确立了帕台农神庙正面的最佳位置。

  帕台农神庙的长宽比例是5的平方根比1,也就是说长边与短边的长度之比是5的平方根比 15的平方根这个数强烈地吸引着希腊人,因为它是一个无理数。不论多少位的一个有理数都不能精确地表达它的值。普通人有限的知识和自然奥秘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惊叹不已。就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5的平方根比1是为了一个神圣的建筑所设定的一个神奇的比例。

  伦敦帝国学院数学教授:季米特里奥斯 帕帕耶奥尔尤

  ABCD这个矩形就代表帕台农神庙的长宽比例。

  希腊人追求建筑结构超凡脱俗的努力也体现在帕台农神庙的正面设计上。他们相信,任何形状都有一个最美的自然区,他们找出了确定最美形状的公式。根据正面的固定宽度用黄金分割法推导出柱子的恰好位置。直线的一半向上旋转产生一个直角形。此线再旋转与斜边相交,产生一个新的长度,新长度再旋转与底边相交,确定了正面的黄金分割点。

  伦敦帝国学院数学教授:季米特里奥斯 帕帕耶奥尔尤

  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发现有一根柱子的位置恰好在这一点上,左边有一根位置对称的柱子。

  确定了中间柱子的位置后,然后再设计正面的其他部分。卡利克拉特和伊克蒂诺斯利用黄金分割法则,一反传统的做法,在正面使用了8根主柱而不是6根。理论上讲,工匠们可以以一根特定长度的绳子为准,以某一比例开始,然后根据需要再确定其他的长度。

  但是帕台农神庙的美不完全依靠黄金分割。它还利用了光学畸变原理使人产生错觉,从而强化了美感。对观看这座神庙的人来说,这些柱子似乎是绝对完美的,但是事实上,它们看上去的完美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

  从山门的大门口向上看,帕台农神庙十分完美,没有任何瑕疵。但是你能看到的这座建筑的任何一条线都不是笔直的。伊克蒂诺斯使用了这些光学幻觉,使人们从地面上向上看时这座建筑不至于走形。为了防止这座建筑的长边看上去没有凹陷的感觉,伊克蒂诺斯让它从中间略有突起,比两端高出 11公分。从底部,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平线的偏斜。

迈克尔格雷夫斯:

  我们知道帕台农神庙的建筑师们充分利用了光学幻觉和黄金分割,产生了以一种戏剧性的效果。可以说,在我们的视野内我们的眼睛从这里看可能比从侧面看更清楚:这个矩形,当你直接看帕台农神庙的正面时,会发生某种变形,所以他们重新安排了外面柱子竖着的角度,可以说有一点儿倾斜。正是这样的倾斜可以纠正那种变形,使外面的柱子与中间的柱子看上去一样。

  巨大柱子的四边不仅在靠近顶部时变窄,而且在其三分之一处向外凸出。这种故意的扭曲抵消了因柱子太高而产生的视觉变细的效果。没有这种扭曲,柱子的中间部分就会显得太细,不好看。完全靠感觉,人为地将柱子扭曲到一定程度以产生最佳效果是一件极难掌握的事。这里的柱子也不是笔直的。它们都向内倾斜,不过倾斜度很小,肉眼看不出来。

  如果把正面的柱子向上延伸,它们将会相交于4800多米处。而侧面柱子的倾斜度稍大一点,在2400米处就会相交。拐角的柱子进行了另外一种精细的处理:稍微变宽一些。这样做是为抵消在蓝天的背景下似乎变细的效果。这些利用光学效应在细微处的微小改动使建筑更加生气勃勃。一方面在具体构件上我们看到的是凸出的部分,弯曲的部分,另一方面,在整体效果上,我们看到的是完美笔直的横线和纵线。两者的结合增加了建筑的魅力,使这座神庙更吸引人。

帕台农神庙是伊克蒂诺斯和卡利克拉特天才智慧的历史见证。他们通过瑕疵而达到完美。



--
欢迎访问我的网页:http://heimberglee.googlepages.com

2007年5月6日星期日

西方各式建筑风格简介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伤兵院新教堂又称残废军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时期军队的纪念碑,也是 十七世纪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新教堂接在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顶部覆盖着有三层壳体的穹窿,外观呈抛物线状,略微向上提高,顶上还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惯用的采光亭。穹窿顶下的空间是由等长的四臂形成的希腊十字,四角上是四个圆形的祈祷室。新教堂立面紧凑,穹窿顶端距地面106.5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来像是穹窿顶的基座,更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气氛。

  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国家性的、纪念性的大型建筑比 十七世纪显著减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适安谧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乡村别墅。在这些住宅中,美奂的沙龙和舒适的起居室取代了豪华的大厅。在建筑外形上,虽然巴洛克教堂式样很快为其他建筑物所效法,但这时期巴黎建筑学院仍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

  当时的著名建筑有和谐广场(又译协和广场)和南锡市的市中心广场等。后者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组成:北为政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和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当。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功能主义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十九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沙利文根据功能特征把他设计的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层和二层功能相似为一段,上面各层是办公室为一段,顶部设备层为一段 ,这成了当时高层办公楼的典型。

  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全不同。后来,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等都强调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例如,作为建筑结构的柱和粱要做得清晰可见,建筑内外都应如此,清楚地表现框架支撑楼板和屋顶的功能。

  功能主义者颂扬机器美学。他们认为机器是“有机体”,同其他的几何形体不同,它包含内在功能,反映了时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筑和汽车、飞机相比较,认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其几何形体在阳光下能表现出美的造型。他们认定功能主义会自动产生最漂亮的形式。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公元二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 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庙后墙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 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 、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十七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三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法国、意大利则不太流行。

  美国步欧洲建筑的后尘,浪漫主义建筑一度流行,尤其是在大学和教堂等建筑中。耶鲁大学的老校舍就带有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哥特建筑风格,它的法学院和校图书馆则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建筑。

  
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 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 。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 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 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是美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楼高15层,呈方块体形。外部有大面积的抹灰墙面,开着许多小方窗。每个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排列整齐的小方窗之间又夹着异形的大玻璃墙面。屋顶上还有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有人赞美它是“以古典建筑的隐喻去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玻璃盒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黄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 :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 。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有机建筑

  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赖特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它的内部空间。他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效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无”,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应服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 。这就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有机建筑对待建筑的其他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这个流派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 。相反,城市里的建筑,则采取对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嚣杂乱的外部环境,力图在内部创造生动愉快的环境。

  这个流派对待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角度,又要从艺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这个流派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它主张力求简洁,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

  这个流派对待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是,认为应当了解在过去时代条件下所以能形成传统的原因,从中明白在当前条件下应该如何去做,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照搬现成的形式 。

  这个流派认为机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有机建筑接受了浪漫主义建筑的某些积极面,而抛弃了它的某些消极面。

  赖特的流水别墅、西塔里埃辛冬季营地 ,以及德国建筑师沙龙的柏林爱乐音乐厅都是有机建筑的实例。

  
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 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巴黎的圣心教堂,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2007年4月24日星期二

5月18日 你同意定为全国公益慈善日吗?

在今年两会期间,我写了一份有关设立全国公益慈善日的提案,没想到最近收到山东省民政厅和慈善总会的消息,他们响应我的提议,率先把五月十八日定为全省慈善日,取其谐音“我要帮”。

其实,他们已经连续三年搞“慈善一日捐”的行动,倡议全省有能力的人捐出一天的工资,企业捐出一天的利润用于慈善,去年就筹到五亿的善款。今年他们和山东电视台一起推出“爱心结”的慈善标志,昨天济南街头的一片春光中到处闪烁着人们胸前的红色心形丝带,煞是好看。我建议他们日后可以把这爱心结做成徽章,可以在街头义卖。一点零钱的捐赠也能让佩戴徽章者感荣耀体面。昨天去济南参加这一活动,深感愉快。山东人的真诚宽阔,温暖人心。

记得两会时参加小丫的节目,现场观众就把哪一天定为慈善日众说纷纭,有说定在寒冬腊月取“雪中送炭”之意,有说选清明节前后的周末取“春暖花开蕴育希望”的……依我看,5.18的意思最好,而且与全国助残日(五月二十日)相邻,便于开展系列活动。不知您意下如何?

以上转自:杨澜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lan

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

一句话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己之心宽人

2007年4月10日星期二

一句名言 在google上看到的

生命之中的最大错误在于:终日担心犯错误。— 爱尔伯特·哈伯德 (Elbert Hubbard 1856-1915),《笔记》(The Note Book)

2007年4月3日星期二

天总会放晴的!


看过意大利电影《给我讲个故事》后,对主人公作气预报的个性话语印象一直很深:“明天天气阴转小雨,但大家不用担心,后天会放晴的,即使后天不晴,最终也是会放晴的!”

该影片讲的是一个叫马柳斯卡的乌克兰小女孩被领养到意大利的故事。马柳斯卡由于她的遭遇,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但她在孤儿院有最要好的朋友男孩尤里。劳拉及其丈夫还有父亲萨尔瓦多领养了她,这些功劳还要算是父亲萨尔瓦多,要不是他,小女孩是不会同意的--是他的德行打动了她。

萨尔瓦多,虽然主持天气预报时很乐观、开朗,但他遭遇“阴天”时,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女儿和女婿在一场车祸中全部丧命,留下了一个刚刚领养不久的小姑娘马柳斯卡,胖老头已经失去了女儿、女婿,但他不想再失去外甥女,更不想让外甥女再被送回原来那所孤儿院。

根据意大利的法律,萨尔瓦多不符合领养马柳斯卡的条件。虽然他据理力争,并动员所有能动员的力量来帮助他争取,但法庭最终没有同意他的领养申请。不久,马柳斯卡得知自己要被别的家庭收养,或者重新回到孤儿院。为了孩子,萨尔瓦多带马柳斯卡出逃,来到和他们一起收养孩子(就是收养尤力)的瓦雷利亚和皮耶罗家,但萨尔瓦多对他们隐瞒了实际情况。负责国际领养工作的萨拉得知消息后赶来,说服萨尔瓦多遵守法律。马柳斯卡偷听到大人们的谈话,和好朋友尤里一起逃了出去。不久,萨尔瓦多看见一个游乐场的广告上画着一棵,就是他经常给马柳斯卡讲的童话故事中的那种幸福树,并由此找到了两个孩子。 令萨尔瓦多欣喜的是,皮耶罗和瓦雷利亚夫妇收养了马柳斯卡,他也到了该地的电视台,继续主持天气预报节目。

“明天天气阴转小雨,但不用担心,后天会放晴的,即使后天不放晴,最终也是会放晴的!”这句话真震撼人心!这种开朗热心的态度也曾打动了马柳斯卡,并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她的生命轨迹。这部电影是对人类社会极大的宽容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所唱的颂歌,片小反映的东西却是极大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片子!

2007年3月19日星期一

学习还是最重要的

想来想去,目前还是学习最重要。

大学,和想象的并不一样,你得面对一个又一个的考试,除此之外你就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了。上次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近乎一个笑话:加州教育总长访问中日韩回来之后,立刻开全体会议。他说:“我终于知道我们这里的亚洲学生为什么总是这么厉害了,原来他们那里都是有统一考试的。原来学生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是要给他们一些考试的!”之后,加州就在一年中增加了三次不同的统一考试。我看完之后直想笑,是谁写的报道啊,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呵呵!我用短信发给我高中同学,他说:“是啊!考试确实很重要,如果没有考试我就不会学习了,就不会过四级了,就学不到那么多东西了,想到这些还真得感谢一下考试呢!”我发现我们学生都很会幽默。是啊,我们有什么办法?只能就那样呗!

但我想,一种东西,一个概念对每一个人都是不会一样的,对于每个人来水考试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各不相同的角色,不同的人对考试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小学没毕业,过了一二十年也当上了总经理;有的人考了研究生,毕业之后还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有人会说那还是学历不高,你让他考博士,看看他如果当上院士,那就不一样了嘛!我觉得这是在开玩笑,有谁会愿意把自己的青春都浪费在整天呆呆的看一堆堆的书上面?到底用处何在呢?如果就不是想搞研究的人又何必要受着煎熬之苦呢?如果真正这样做的人都是真心真意想搞研究、想做学问的人,那我想我们国家的学术上面的不正之风也不会那么强。我的一个法学老师说体制不行就什么都不行,我想这话可能也有些太偏激,但真的想我们国家给建好还是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好了整个国家也就好了!

想来想去,现在该怎么做呢?还得学习,否则期末考试不及格还要补考,补考不及格还要重修--还要交钱呢!呵呵!

2007年1月17日星期三

感动?来自何处?

第一次去上海是在大一的上学期,那时天正逐渐变冷。

说实话我早就想去上海了,不知道为什么,上海这座古怪的城市老是在冥冥中对我有某种吸引,也许是因为它的沧桑,可其他城市也有啊!难道是因为它的现代化的发达的感觉?那我为什么不太喜欢北京呢?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会喜欢上海,最后我大抵想明白了~~

我从小受电视的影响就开始喜欢西方文化,那时经常看中央台的《正大综艺》节目,看过的人都知道那个节目就是完完全全的在展示给我们西方的文化,我有时就想我这个人是不是有点崇洋媚外呀~~?然后就说,呵呵,那也没办法!人就这样啦!无药可救了!我从小就喜欢听歌,上小学时在路上,如果是一个人就会边哼着歌,边玩儿着就到了——呵呵那时确实有些贪玩!——到了高中,我便越来越喜欢西方的古典音乐了,甚至可以说是入迷,尽管对古典音乐知道得很少,我却总是若有所思地喜欢边听边想一些问题,特别是钢琴的声音和小提琴的声音真让我发狂,别人都说我从来都不会急,不会激动,可我却认为我在听一些音乐的时候,内心会有多少的激情。我还记得高一时有一次听广播上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我听着就想起了一个在弹钢琴的青年激动之下跳上钢琴再跳过去跑了!那是一种何等的激情!那时有时觉得有些郁闷有些没力气灰心失望,我就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晚上在被窝里,舍友都已经睡着了的时候我可能还在听着磁带——那是我唯一的娱乐工具——心潮澎湃,心里不知想得有多大!经常会听到凌晨两三点,那时没有音乐我就根本不知道怎么挺过去,高中实在是太苦了,很多人都被学习的压力弄得神魂颠倒,可以说这是重压下学习的坏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庆幸,我认为我的思想是自由的,从来都没被束缚过。来到了大学里就更加无拘无束了,以前是只能想想,现在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大一时选学了钢琴,还做了家教,大二又找起了兼职工作,是在一家西餐厅做服务员,经历有了很大程度的丰富,当然这正是我想要的,我要活在现实世界中,同时又不失自身的幻想,这样才能活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我想我这个人是做研究的料子,因为我喜欢,用别人的话说就是能坐在那里又不感到寂寞,是的,我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因为那样我是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我太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了,这是我上高中时有些自卑的原因所在,所以大学里我经常参加什么活动还当上了会长,就是现在的摄影协会。这也是我为了让自己平衡发展的举措吧!现在我一直都买上音的《音乐爱好者》杂志,我喜欢它的风格,喜欢音乐。
还是说我想说的和题目有关的主题吧!
那次去上海,在南京路上走到了世纪广场,那时正是上海一年一度的国际艺术节,舞台上标的是“艺术节天天演”我看了一个节目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辣妹组合”曲目是《胜利女神》,这还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到从舞台传来的音乐声,所很是高兴!接着我写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出现了,我看到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打扮得很清秀,还化了淡妆,戴了一顶带帽沿的小白帽,看上去很精神,当时广场那边正传来悠杨的音乐声,我看到她忍不住心中的喜悦,在那里翩翩起舞,当时我一下愣住了,竟然会有这样的情景!我当时真的被感动了,它是在为什么而舞动呢?心中的喜悦,心中的幸福,对美好世界的憧憬想象?对美好生活的甜甜的赞美?也许是吧!我看了她好长时间,她一直在那里轻轻的跳着舞在旋转,像一个纯真小女孩,一点都没有对这个世界的恐惧和厌烦,只有对这个世界的爱!她脸上纯真幸福的笑容真的把我给迷住了,我当时真的想走上前去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真的是这样想的!可是我不敢,我想我有那样的心可却没那样的勇气,我一直都这样的。这时她竟然注意到我了!我的心跳得厉害,她不停的在冲我笑,让我感觉脸都有点烧了,于是我装作往其它地方看,然后又转过头来偷看了几眼,他转了几圈之后还在看我!我就这样不停地看看她那里再看看其它地方,可她却看了我好多次,我有点不再敢看她了,我甚至觉得它会因为心中的喜悦而跑上前来拥抱我!这也是我真的想到的,我害怕了,因为我很害羞,呵呵,就是这样!又过了一些时间我离开那里了,因为他们几个叫我,走的时候她还在那里,不停的旋转,还有笑,她的笑是那样的迷人和可爱,我真的被她感动了~~于是我边走边想,可能她就是我心中的上海!

Search with Google